寻湘记

真假逍遥乡

Posted by Jiawen Wu on April 13, 2019

不知为何,先把长沙与“红”画上了等号。对我来说,凡是菜品以辣味儿为主的城市,满目里就全是爽气。对于湘水经流之地,大概还添了点“屈原终投湘水滨”的硬气。真的走进这座城市,才发现这儿红瓦绿柳的样子,颇有些江南的风韵。

楚有才,斯为盛。看着这联子数来,屈原、蔡伦、欧阳询、周敦颐、王夫之、曾国藩、齐白石、谭嗣同、毛泽东倒真的是人才济济了,不过天下那么大,哪儿没点儿人才呢(⁎⁍̴̛ᴗ⁍̴̛⁎)

书院里的人不多,阳光正好。一路骑车来有些热,正好纳凉。在学生的宿舍旧址,有一位老人借着窄小石洞的“回音壁”吹奏着不知名的长调。他背对着石门,石屋的门口空无一人,像是一场自醉其中的独奏。而小屋的周围延廊上,三三两两坐着游客,这不打扰的参与倒是有些“调中人”的意思了。

岳麓山下排名第一的小吃。买了热呼呼的糖油粑粑,就坐在一旁的塑料椅上吃。因为热乎,裹了糖的糯米团介于粘牙与爽利之间,入口又颇有嚼劲。期间三五学生从对面的湖大图书馆走出来来买,聊着科研项目聊着数据处理……如果旦旦的黑料一条街还在,大概也多的是这样。

一如既往的路痴跟着卑牧坐着车两渡湘江而不自知,逛吃逛吃又回到了三王街坡子街一带(逛吃成果如图所示)

其中那杯飘着奶沫子的是在长沙三两步就有一家的网红奶茶店“茶颜悦色”的出品,不得不说味道还不错,茶味奶味都挺正的,就是点单的时候,那谜一样的名字让人不知道自己即将喝到什么神味茶。

我们点的是桂花弄,因为也就这个能大概知道是个啥。但看着名字那些个“烟火易冷”、“筝筝纸鸢”也挺勾人尝的。

天生有着逛街的脚力,嘴上喊着累,脚却很诚实,不知不觉又逛到了湘江边。下午稍晚时候,湘江边杜甫江阁旁的步道,微醺的空气里,大家都是柔和的模样。

在地上蘸水写字的老大爷,江边廊下布着钓竿,吹着笛子的大叔,自然是中老年人活动中心的模样。当然这种情景里少不了树荫下兜售保健品的中年妇女,还有疑似传销靠着送鸡蛋拉老人“听讲座”的年轻小伙。

嘈杂的歌声从远处传来,不协调的音调与湘江霞景格格不入。带着好奇心和卑牧挤进人群,张望了半晌也没明白中间被围着的人在做什么。倒是我们俩在不自觉中成了被观察的对象。那些探寻的赤裸的目光终于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误入不合事宜,像混在荸荠中的两颗板栗。退出来才看清,这江边聚集的一团团人群围着的是一位位歌女。也许称为“歌妇”会更合适些,她们已过了少女的年纪,脸上的妆容与“网红”的精致风格相去甚远。她们脸上胶着的是在外一天未曾补妆的疲态,又或者除了朱色口红未曾有其它的着色,因而拖沓的是生活造成的本来模样。

我们最开始误入的人群是人气最高的一团,里里外外围得严严实实,那些外层的人一脸兴奋地往中心点看着,也许什么都看不真切,但就是这模模糊糊似有似无的景才最勾的人不可离去。旁的“歌妇”身旁只三三两两几个人,或是正好坐在那树荫下乘凉的,或是自顾自聊天说话。被冷落的她们手上攥着一两张五十一百的票子照样扯开嗓子唱着些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歌,好容易撑完一首,身旁走了来了也就那么几个“粘不上”的人。一人不知是觉得尴尬还是无趣,一首歌唱了一半便停下来往那人多处张望;另一人默默调高了音箱的音量想压过气势招揽来人;还有的拖着音箱往远处一些男人围坐的大树挪……那团最密实的圈儿里不时发出由里至外的起哄声,像蒸面团时偶尔发出的噗噗气声。

忽然靠江的一边传来了刺耳的噪声,两个灌了酒后乙醛堆积得面色朱红的中年男人对着麦克风嘶吼,听不出调子的粗哑刺耳让人侧目。两个男人的身旁站着个拿着一袋子煮马蹄剥皮的女人。她的眼圈红红的,像是哭过的样子,手里紧攥着一张五十元的票子。那麦克风是被她硬塞到男人们手里的,男人推拒的动作有些迟疑,似乎还带着点抱歉,终于还是接了下来。

那面团还在随着音乐移动着,愈来愈多的人凑上来包裹成更大的团子。有的“歌妇”索性放弃了自己的摊子,拿着麦克风挤入面团中心。她们自觉地拍成小队,在人群里旋转,走着小小的T台秀,带着些塌腰扭臀的步子,像是在沸水锅里上下翻腾的汤团。除了中间的歌妇们,团子的其余全是些徘徊在退休年龄前后的中年男子。外围,一妇人伸长了手去拍在里圈的丈夫“走咯走咯。”,男人的眼睛死盯着圈中。妇女不耐烦地又拍,男人头也没回喊了句“等一下咯。”。妇人也不再拍,挤在外层也加入了这逍遥自在的生活现场。

离开时已是日落时分,回到杜甫江阁前的临江延廊上,一对小情侣依偎着看夕阳从湘江水上一点点下去。不禁在想,许多许多年以后,这样的静谧还能不能填满他们,那男生会不会混迹在几步之外的沸水锅里,那女生又会不会兴致勃勃地加入一场普通的周一傍晚湘江边的欢愉。


卑牧说“慢慢走,欣赏啊。”

Eileen
2019.4.1